前言:
ICInsights预测从2021年到2026年,全球MCU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约为6.7%,在2026年达到272亿美元。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推进,汽车功能增加与电子架构的集成化推动单车MCU价值量的提升,促使汽车从分布式架构向集成化域架构的转变,将进一步促进车用MCU的需求增长。
【资料图】
作者|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络
MCU市场三足鼎立,国产率不足10%
根据Yole最新对全球MCU市场的数据分析:在整个MCU市场中,2022年排名前十的玩家分别是英飞凌、瑞萨、恩智浦、意法半导体、Microchip、德州仪器、三星电子、新唐科技、SiliconLabs和华大半导体。
前十大MCU厂商中唯一一家大陆厂商就是华大半导体。
而剩下5.5%的全球市场份额则是数百家MCU公司的角逐场。
2022年,中国汽车国产芯片供给率不足10%。
目前,国内涌现出了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杰发科技、芯海科技、中颖电子、紫光国微、复旦微电等一批车规级MCU企业,并于2022年推出了多款新产品。
产品主要聚焦于车身控制、仪表盘、触控等领域,进入到动力领域的企业很少。
2023年是[后疫情]元年,然而疫情的影响对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
未来汽车芯片的发展趋势,将是软件和硬件并驾齐驱,谁能把软硬件优化到最佳效果,就是竞争力最强的。
由此看来,芯片公司想进入汽车市场,不是通过某个环节提升就能解决良率问题;
而是要从芯片定义开始,贯穿整个设计、制造、封测流程地按照车规要求来做,符合不同体系的要求。
车规级是目前拓展市场的有效产品
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已从与安全性能相关性不大的中低端车规MCU切入。
比如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并逐步开始研发未来汽车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舱、ADAS等。
目前,行业内推进较为快速的厂商包括华大北斗、兆易创新、比亚迪半导体、杰发科技等。
在汽车应用中,从雨刷、车窗、座椅,到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几乎都会用到MCU来实现控制。
据iSuppli数据,一辆汽车内半导体器件数量中,MCU芯片约占30%。
MCU主要作为ECU核心参与汽车各个系统控制之中。
而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MCU用处和用量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技术研发能力是MCU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
MCU设计研发涉及架构和指令集选择、内部结构设计、工艺改进等多方面要求,技术壁垒较高。
而作为技术研发型企业,研发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
围绕MCU产品的完整生态体系是打造服务能力的关键。
现有厂商MCU产品生态体系完备,IP核、开发环境、配套解决方案打造服务能力的核心壁垒。
[融资多,金额大]的故事正在频繁上演
去年下半年以来,车规级MCU赛道投融资进入了高潮期。
去年11月,芯驰科技宣布完成近10亿元B+轮融资,时隔一年再次拿到近10亿元融资,去年7月,其已完成10亿人民币B轮融资。
近日,芯擎科技正式宣布,已于2022年四季度顺利完成总额近5亿元的A+轮融资,这已经是其在一年内的第三次融资;
粤芯半导体6月完成45亿B轮融资,年底再融一轮;
芯驰科技两年融20亿,成立四年累计融资金额超27亿元;
曦华科技两年四轮,新老股东持续加注。
天眼查显示,上汽金石为上汽集团孙公司,上汽与芯驰现已展开深度合作。去年7月份,上汽首款搭载芯驰芯片的车型已正式落地。
去年九月,定位于[MCU+]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辉芒微电子完成5亿人民币Pre-IPO轮融资,日前获得了SCG授予的AEC-Q100认证证书。
从供给端看,预计从2023年开始,将掀起一波成熟制程产能扩张投资热潮。
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Rapidus等企业均启动了建厂计划,业界预估四家大厂扩产投入金额超250亿美元。
上海积塔半导体、粤芯半导体、士兰微、湖南三安半导体等合计达千亿级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据IHS数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MCU市场CAGR为8.4%,同期全球市场几乎没有增长;
该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MCU市场规模或以约7%的CAGR提升至513亿元。
MCU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方向上来看,低功耗、高稳定性和高集成度已成为MCU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MCU+]是MCU的一大发展趋势,所谓的MCU+是指,以原有MCU的基础,延伸通信、加密、感测或AI等其他功能,进一步达到综合竞争力提高及市场附加价值提升的效果。
这也算是通用MCU开始走向专用MCU。
譬如[MCU+AI],我们正在迈入AIoT时代,AI深入到边缘和终端装置,已经是一个长期必然的大方向。
车规MCU需求量随之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间,中国车规级MCU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国内MCU厂商针对汽车市场的产品几乎都集中在32位。
目前已经进入前装市场的有芯旺微、杰发科技和小华半导体等;
另外还有不少在MCU厂商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车规级MCU产品;
比如兆易创新、小华半导体、中颖电子、航顺、先楫、芯海科技、旗芯微等。
[十四五]时期车规MCU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中国2022年-2025年车规级MCU市场规模分别为33.63,37.53,41.66,45.93亿美元;2021-2025年CAGR为11.22%。
车规级MCU从研发到商用上车需要3-5年时间,从2018年前后大量厂商入局算起,2023年将是最关键的一年。
在未来更高阶自动驾驶等级的汽车中,加以多传感器融合的大趋势下,总线宽度32位乃至64位高算力车规级MCU将成为主流产品;
而8/16位中低端MCU则会被更高制程的SOC所集成,失去增长动力。
终有国产MCU厂商杀出重围
国内抢占低端市场,应用在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场景,如雨汽车雨刷、车灯、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实现了量产突破。
虽有国产化、资本化浪潮助推,许多国内芯片供应商以及诸多从消费类、工业类领域跨入汽车领域的公司都在跃跃欲试,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国产替代效应。
有很多本土厂商的车规MCU产品还在流片阶段,甚至小规模试产,但同海外成熟的供应对比,业务进展显得微乎其微。
在2022年很多本土厂商已经推出或正在研发支持ASILD功能安全等级的车规MCU产品,在2023-2025将是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拓宽业务线的重要冲刺阶段。
按照新车量产的周期,国产汽车MCU厂商可能到2025年前后得到产能的规模化释放。
届时,国产MCU产品性能、产品线丰富程度、市场占有率、出货量将大大提升,将首次以集体力量与国际大厂分庭抗礼,一较高下。
车规级国产替代需求强劲,一方保证产业安全就要提高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倒逼整车厂开始拥抱国产芯片厂商。
另一方面扩展业绩空间就要在产能紧缺的大背景下锁定部分产能,并步步为营进击中高端车规MCU领域,这是国产MCU领域的终极目标。
从布局上来看,芯旺微、旗芯微、芯驰科技、云途、曦华科技等,都在打造满足ISO26262标准的产品开发和流程体系版图。
结尾:
短期来看,国内多数厂商切入国外MCU厂商成熟生态体系,凭借成本和服务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长期来看,自建生态系统、深入应用场景、打磨解决方案是国内MCU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
期待国产MCU能够逐渐从[易国产化]到[难国产化],并最终突破[极难国产化]的范围,进军国际巨头的核心领域。
部分资料参考:半导体行业观察:《MCU市场三雄并立,国产势力汹涌而出》,电子发烧友网:《全球前十大MCU厂商榜单出炉,MCU产品向高性能、高价值方向迈进》,洞察IPO:《车规级MCU进入[大混战]时代,芯旺微IPO自研是唯一武器?》,芯师爷:《国产车规MCU上车情况调研》,未来半导体:《不出三年!国产MCU必将挤掉巨头占领高端市场!》
原文标题:AI芯天下丨产业丨车规级MCU进入[大混战]时代
关键词:
相关内容
- 车规级MCU进入[大混战]时代 a>
- 莆田市国资委:莆田市水务集团全力防御“杜苏芮”台风 a>
- 基建需求改善,中国联塑管道出货量回暖,兴业证券调整公司盈利预测 a>
- 7月31日涨停板拆解 a>
- 【明日方舟】w酱的复仇 a>
- 以赛营城 筑牢城市的幸福底色 a>
- 天津市防指紧急通知!永定河泛区人员立即转移 a>
- 共赴青春之约 唱响友谊之歌(大运观澜) a>
- 来金山,DIY一架专属于你的无人机! a>
- 清花墨玉仔料 a>
- 雄韬股份拟定增募不超12.24亿 2020年定增募6.5亿破发 a>
- 1-6月全国共销售彩票2738.99亿元 同比增长50.4% a>
- 北京、河北省(市)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提升为III级响应 a>
- 信义能源(03868)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5.67亿港元 同比减少9.02% 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3.4港仙 a>
- 天力锂能股东户数增加5.53%,户均持股7.72万元 a>
- 三千多的“钻石不粘锅”里真有钻石吗?有是有,但不多 a>
- 中甲球队获利:对手上港国安组“新球队”,鲁能夺冠仍需脚踏实地 a>
- 滞留列车列车长冒雨徒步3公里买物资 基本情况讲解 a>
- 最强蜗牛阿基米德的杠杆技能介绍 a>
- 最新出炉!7月31日沪深股通净流入93.47亿,其中17.255亿都买了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