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当前快报:天目之行——寻访张天方先生的足迹
发布日期: 2023-06-18 19:45:40 来源: 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作者按:6月16日,将迎来“嘉善县张天方研究会”成立盛典,今捡出8年前撰成小文,以示祝贺。高山仰止,天方先生家国情怀永存。


(资料图)


Play VideoPlayMuteCurrent Time 0:00/Duration Time 0:25Loaded: 0%Progress: 0%Stream TypeLIVERemaining Time -0:25 Playback Rate1ChaptersChapters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Descriptionssubtitles off, selectedSubtitles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captions off, selectedCaptionsAudio Track高清清晰度 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Caption Settings Dialog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ColorWhiteBlack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OpaqueSemi-Transparent

Background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OpaqueSemi-TransparentTransparent

Window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TransparentSemi-TransparentOpaque

Font Size50%75%100%125%150%175%200%300%400%

Text Edge StyleNoneRaisedDepressedUniformDropshadow

Font FamilyProportional Sans-SerifMonospace Sans-SerifProportional SerifMonospace SerifCasualScriptSmall Caps

DefaultsDone


2015年5月11日,微雨,与张天方先生后人张平、张安等一行13人,驱车前往天目山,寻访抗战时期张天方在天目山的足迹。

天目书院没有想象中的巍峨高大,丛林掩映中,显得格外古朴幽静。“天目书院”四字,出自国学大师启功的手笔。天目书院副院长王文彬先生和詹敏女士早已在那里等候我们。稍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吕建中局长、楼涛书记也赶来看望我们。


天目书院(金身强摄于2015年)


天目书院与嘉善有着不解的情缘。1939年冬,嘉善人戴文珍向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建议在天目山设立“民族气节院”,召集浙西文化名人,从事研究传统文化的工作,贺扬灵也有此意。贺扬灵希望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主持工作,戴文珍推荐乡贤好友张天方先生。

张凤(188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秀才,辛亥革命前夕入光复会,民国6年(1917年)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民国11年公费留学法国。民国13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汉晋西陲木简汇编》。民国15年就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兼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24年参与常州淹城和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考察。民国28年任浙西天目书院院长,并设文物展览室,将从天目山区发掘所得新石器时期及宋代天目窑出土文物陈列。民国34年被聘为上海市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考古学会常务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庋藏甚丰,善本古籍之外尚有化石、石器、陶器、瓷器、玉器等。去世后家人遵照意愿,将所藏无偿捐赠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嘉善县博物馆、嘉善县图书馆等部门。


天目书院时期张天方先生


1940年3月,张天方来到天目山,在太子庵开始筹备工作。张天方到天目山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天目书院选址。西天目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有太子庵,是南北朝时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之地。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吉祥地。于是,天方先生就将原址在於潜,早已荒废的“天目书院”迁到了这里。

在天目书院筹备期间,设立昭明馆,张天方兼任馆长。他招纳浙西有学问的宿儒,为天目书院的建设出谋划策。1940年6月1日,天目书院在太子庵成立,张天方任馆长。天目书院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为纪念在抗战中阵亡的将士,浙西行署特设浙西忠烈祠,组织忠烈祠和忠烈衣冠墓建筑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张天方。时值抗战,张天方崇尚明代“生降死不降”这种民族气节,将这些在抗战中捐躯的志士奉为国殇,称他们死后仍是豪杰,引发人们的敬意。

张天方还创立“天目印社”、“天目诗社”。1943年6月13日,张天方在浙西忠烈祠为天目印社讲“金石刻”,内分:一、古刻学,二、世系,三、中国古刻之体系,四、古钱,五、汉刻,六、古钱汉印之章法刀法,七、刻印习篆,八、希望导源天目而成浙西学派,九、参考用书等9节。历3小时始毕。期间,张天方曾为贺扬灵刻“一水下泉塘”等印。

在天目书院期间,张天方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对天目山进行考古,还整理古籍,编印学术刊物等等。


张天方为贺扬灵治印“一水下泉唐”


为了缅怀张天方先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到天目书院的下午,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吕建中局长、王建华老师等与大家座谈。吕局长首先发言:“张老先生在抗战中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恢复和挖掘张老先生在天目山的故事非常重要,这些张老先生的家属最清楚。通过这次交流,畅谈老先生在天目考古中的地位,以及宣传诗词、篆刻等的传统文化,这些大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我们已经上报浙江省文物局,对天目书院进行修建。天目书院在古代,主要是宣传昭明太子。天目书院迁到太子庵,其实就是以张老先生为主。所以等时机成熟,再进一步深化,天目书院,其实就是半个张天方纪念馆,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是收集张老先生的各种资料,布置展厅用,当然,主要是复制品。我们还准备把张老先生在天目山的活动整理后,出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王建华老师是天目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和研究者。在座谈会上,谈到张天方时,他非常激动:“我原来研究天目山的抗战文化,了解到张天方这个人物,了不得,无所不能,什么方面都是顶尖的。书法写得真好,画的格调也高,我非常喜欢。医术也高明。天目书院期间,张天方研制的‘天目疟疾膏’治好了很多病人。还有刻印,2014年10月23日,贺扬灵女儿贺绍英将一枚张天方为贺扬灵夫人卢继芳(字鉴清)刻的大红袍鸡血石印章‘鉴清’,捐赠给天目书院。我在场,印章是隶书,刻得真好。天目山的宋元古窑,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了,但张天方在抗战时就关注了,而且有了一定的研究。他对新石器、甲骨文的研究贡献也很大。郭沫若文学、考古都擅长,张天方也了不得,有些方面比郭沫若还厉害。我们要把一个抗战时的伟大文人树起来。”


张天方天目书院时期《昭明二集》《昭明三集》


家属中,张天方长女张平首先发言:“我出生在抗战时期的天目山,所以天目书院是我的第一故乡。那时母亲来天目山陪伴父亲,和父亲一起战斗,才有了我。父亲对战斗、工作过的这块地方很怀念。当时父亲年富力强,正值国难当头,他来到这里,从事教育、考古等。在天目山,他自己学挑担,还戒酒戒烟,蓄须明志,抵抗日寇。我家住在嘉善盐典埭七号,二楼奎公楼是父亲的藏书楼。父亲离开嘉善赶赴抗日前沿天目山时,把一包烟用麻绳系着挂在奎公书楼门口,告诉家人,什么时候把日本人赶走,我回来再抽烟。抗战胜利,父亲回到家,直奔奎公楼,拿下那包已经褪色的烟,激动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吃你了。’那时的父亲,头发已经白了,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直和张天方先生生活在一起的小女张安,是抗战后出生的,也谈了父亲在抗战时的情况:“为什么父亲会把於潜的天目书院移到这里?因为他看中太子庵的风水,认为有昭明太子护佑,更容易成功。但这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般的时候是吃不上荤菜的,很多时候靠吃番薯等充饥,所以大家体质很差。还有,天目山的蚊子又大又肥,专门叮人,为此大家苦不堪言。被蚊子叮咬后,父亲得了一种病,腿又红又肿,放在井里水里浸浸会好一些,否则痛得受不了。”

张大江,是张天方次子丁福保的儿子,也参加了座谈:“爷爷很了不起,我爸爸闹革命,他是支持的。我家里还藏着抗战期间爷爷用过的一个皮箱。上面有个洞,是爷爷在上海的时候日本鬼子用刺刀戳的。

座谈会开得非常热闹,一个下午很快过去了。

那一晚,我们就住在天目书院。山里的夜格外静,万籁无声。我忽然发现,今天,我们离张天方先生那么近,近得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每一间屋子,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们为寻踪而来,我们会沿着他的足迹,满怀报国之心,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子孙后代擎起一片蓝天。

张天方,一直守护在这里,无声地支持我们,过去、现在、未来!


编辑:黄智翀

责编:邓钰路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