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教案要怎么写呢?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日期: 2023-01-16 08:30:34 来源: 中国创氪网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经历从日常中抽象出的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的1的物体,认识1—10各数;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2. 能力: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

3. 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体会交流的乐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教学难点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二幅情景图(教材第4页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一个图钉,一把扫帚,一台电视,一双筷子。)

这些物品和数量用的是哪个数来表示的?

1的作用事真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看一看图上有什么?1可以表示什么?

生活中很多事物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单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能表示很小的东西,也能表示很大的东西。第一名也用数字表示。“1”可以表示这么多事物,你知道生活中“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2、认识其它和数:

说一说,在生活中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鼓励学

生多说。

3、看图:

(1)图上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喜欢踢足球吗?

(2)请学生读出运动员衣服上的号码。衣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数有基数与序数之分)

(3)与5号运动员相邻和有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看懂题意,独立连线

2、数一数,画一画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试做,然后集中交流。

4、第3页3题、

引导学生先弄清题意:数出左边要求的数量,画出相应

的符号来,看谁画得快又准。

四、小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表示一个人、一座山、一个箩卜……也可以表示一群

小鸟、一筐箩卜……还可以表示1号。

表示数量的:1、2、3、4、5、6、7、8、9、10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小足球场”就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实际效果很好。

稍有不足的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我设计一个游戏:让10个学生扮演10个运动员,按1,2,3,4,…的顺序来排队,然后问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来验证。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对了吗?你自己数数。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主动去探索,从中获取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习】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整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连减:小鱼图,初步感受连减

1、课件:你们观察,发现了什么?(一共有6条小鱼)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游走了1条),再看,又发现什么了?(又游走了3条)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6-1-3=2)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列式?

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叫什么吗?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叫连减。(出示课题)

3、你会读算式吗?谁能象他那样读?

4、6表示什么呀?(河里一共有6条鱼)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3表示什么?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5在哪呢?(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小鸭图,加深连减意义

1.连续播放画面,细心观察,你会讲故事吗?

2.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

(汇报图意,列出连减算式)

3.齐读算式

三、小兔情境,清晰部分与整体关系

1.你们看,这里住着小兔,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为什么?你们看,先跑出来几只?又跑出来几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会列式?10-4-2,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2呢?剩下的4呢?(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

3.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连减,,我们会读、会算。

下面我们来动手做。

四、巩固练习

1、小松鼠

一共10只松鼠,地上有几只?树上有几只?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

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

2、读读算算

8-5-3=5-2-1=9-5-4=10-2-7=

3、逆向思维训练

(1)月亮说:“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

7-2-3=月亮,月亮代表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小猫-4-2=1,小猫代表几呢?

(3)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9-大树-3=2

(4)7-()-()=1

你是怎么想的?

4、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减的例子吗?

5、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如果整体是10,求各部分应该怎么做呢。

6、我们带10元钱,可以买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后的得数。

六、作业:补充计算

七、板书设计:连减

9-2-2=5

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8101页 学看整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

2、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认读整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 具

:自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经过老师的检查,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很漂亮!那老师还想问问,你们的家里有没有真的钟表?它有什么用啊?

2、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看时间用)

3、师: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看时间啊?

4、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上学时、看动画片时等等)

5、师: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6、生自由回答。(电信局的楼顶上、火车站的大厅里等等)

7、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散、联想到哪些场所、什么场合用到时间,充分交流对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学看整时

1、认时钟表面。

①、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钟表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课件演示各种钟表图片) 它们虽然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但在它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课件演示:钟表面)

②、师:钟面上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有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师随着学生发言引导小结)

③、师:每个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我们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生数)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每个数字都表示一个时刻。1代表1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点,1时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2呢、3、4、(师指钟面说几个数字)

④、师:钟面上有两个表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课件辅助演示)跟着老师再认一遍,短的是?长的是?

注:③④的引导顺序要随学生的发言调整。

2、学看整时。

①、师:那你能告诉老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学生很可能会说出3时,师课件辅助演示)

师:为什么是3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或你真有想法!)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就表示3时。(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师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钟面:7时、10时、8时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生2: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就是10时。

生3: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③、师课件同时出示三个钟面:我们把3时、7时、8时、10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3时 7时 8时 整时)

⑤、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想好了,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整时的判定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难,通过对四个钟面整时的判断,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里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⑥、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学具拨出整时)

①、活动要求:一组拨1时,二组拨2时,三组拨3时

②、生活动

③、反馈。(让其他组的学生作判断)

4、数字符号表示法:

①、(课件演示电子表、手机、电视屏幕上的时刻):你见过这样的时间显示吗?(师指课件:这是几时?)这也是一种时刻的表示方法。

②、(课件出示7时、10时、8时)7时还可以写成7:00,也读作七时

③、同样的方法写出10时、8时。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的一天:

①、师引:有一个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天,看看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吗?

②、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反馈。

2、过1小时是几时?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四、数学文化

古代计时工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带一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课。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大部分孩子聪明可爱,活泼好动。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设别。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

2.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

教学难点:

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个实物钟。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唐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课件出示谜语:滴嗒滴嗒,滴嗒滴嗒,铛铛铛,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生:钟。(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钟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钟表随处可见。这是唐老师办公室的钟(出示实物钟),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钟?

(生说)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钟和表,咱们一起来欣赏!

补充课件(课件展示各式钟表。)

师:这么多的钟表,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生1:它可以叫我起床,让我不迟到。

……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钟表随处可见。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提醒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拿己准备的钟,(展示大钟面)仔细观察你们的钟面,钟面上都有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长针、短针、数字、方格)。

师:那你能说说有哪些数字?

生:从1到12。

师:那你能一个个的数给老师听一下吗?

师:上面有数字,那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针,一个长,一个小。

师:能用更好的词来说说吗?

生:老师那个中间有个圆圆的东西。

师:是呀,一个长针,一个短针,但是我们总不能叫它长针、短针吧!谁知道它的名字?

生:时针。

师:你知道时针,那你知道哪个是时针吗?

生: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师:说的真好,你怎么知道的啊,虽然我们还没有认识,但这个同学已经给我们指出来了。我们把长针叫做分针、短针叫做时针(板书)

师:你能在学具钟上找出时针和

分针吗?(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一学生指出老师钟模型上分针与时针。)

(由学生自己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并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提问)

三、认识整时

师:认识钟了,要知道准确的时间,咱们必须学会看钟表。

1.课件出现: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

生:7点

师:在数学上我们叫它7时。(学生跟读7时)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生:7时,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我们说这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7时,因为他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出示8时的钟面

师:现在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3.出示钟面时间分别是3:00、6:00的钟面

老师这还有两个钟,你们来说一说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时间,我们都把他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当钟面表示整时的时侯,我们看看这四个钟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如果无法回答,再按照下面蓝色的字方式引导)

生:...

师:他们的.分针都指向几了?

生:12

师:好的,分针都指向12。再看看时针呢?指向几?

生:7

师:再看第二个钟面呢?第三个钟面、第四个钟面呢?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师板书该结论)

师:小朋友们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看看谁的声音最好听,准备好了吗?(生读)

3.认一认

师:你们读得真好,声音真好听。现在你们会认整时了吗?

生:会

师: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拨钟面5时,12时,生认读)

师:这是12时,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时刻的钟面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

师:说得好,你的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想不想也来拨一拨时间啊

生:想

4.拨一拨

⑴师:那好,现在拿着你们自己带来的钟、表。张老师说一个时刻,你们马上把他拨出来,听好了。(1时,11时)

学生拨,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⑵师:你自己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结合情景进行时间教育,让学生到展台上展示)

师:我们现在把自己的钟表放在一边,让他休息一会。

四、教学记录整时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并且读出了整时,现在我们来学一学怎样用笔把整时记录下来。

1.出示情境图:我们知道,7时菲菲起床了。7时,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字就可以了。读7时。(在课堂本上自己写7时)

师:在这个房间里面还有一个钟,看谁的小眼睛最厉害,找得最快,

生:......

师:菲菲床头的这个钟叫电子钟,仔细观察桌面上的电子钟是几时几分?7时也可以象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表示:先写7,再写两个圆

点,再写两个零。(生在课堂本上跟着老师学写)

2.学生把剩下的三个时间(8时、3时、6时自己用两种写法写在本子上,请学生上黑板完成,讲评。)

五、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整时,并会写整时。我们来看看小明在干什么?

1.P92小明的一天(根据时间,如果时间还有很多,可做;如果时间不够,先完成第2题练习,这个作为家庭作业)

师:请小朋友们在书上用两种方法帮小明记录时间。(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学生练习

师:我们发现明明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他每天都会把时间安排的好好的,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睡觉,他都安排得特别的好,你们想不想像明明一样,做一个会安排时间的好孩子呢?

生:想

师:今天回去后和父母一起商量一下一天的时间安排,然后把时间记录下来,好不好?

生;好

(2)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请小朋友们看看第一钟钟面显示的是几时?生:3时

师:请你们想一想,1个小时过后会是几时呢?

生:4时

师:第二个钟钟面是几时?

生:9是

师:那如果再过1个小时,你知道是几时吗?

生:10时

师:那第三个钟呢?

生:5时

师:再过一小时是几时

生:6时

师:请小朋友们看第二道题有三个钟谁来说说每个钟面分别是几时?(4时、3时、12时)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一个小时前,这三个钟又应该是几时。(3时、2时、11时)

师:小朋友们真棒,很快就掌握了知识。时间啊,就是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流走了,就像唐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认识钟表的这节课,再也回不来了。所有我们要珍惜时间还要爱惜时间,明白了吗?

六、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认知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在分气球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4、通过游戏学会凑十法。

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分苹果一课,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训练学生有条理、按顺序思考。德育渗透点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谐共处。

学校及班级状况分析:班上有多媒体电脑一台,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我改变传统的课桌椅的摆放,8位学生围坐分为一小组,共分为8个小组。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刚入学,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整节课我以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因为有7、8、9加减法的铺垫,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比较熟悉,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学生在学前班和家庭里也以学会了这些计算,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比较熟练。借于此,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以及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大部分掌握10的加减法,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把10个气球分成两堆,并尝试着列算式,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 好强 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生动活泼 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1、游戏练习:如找朋友,小猫变魔术等

通过让学生动脑 动手 动口,多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加深10的加减法的记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10的加减练习,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强了信心,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2 、开放题的设计

如爬台阶,小熊吹生日蜡烛等, 开放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这些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必须凭借10的加减法,又必须考虑到生活经验。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维问题。

三、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动手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了10的加减法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才能,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如:只要求学生准备5个苹果图,但实际操作中需要10个苹果图,肯定会有学生提出苹果的个数不够,引导学生两两合作。

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 分男女登高比赛,每个楼梯有10台阶,表现好就可以上一个台阶,剩下台阶少的为胜。(运用10的加减法计算)

(2) 每小组之间竞赛(每组比谁的红旗多)

(3) 学生每个人之间又有竞赛(回答对了得一个金苹果)

(4) 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对错牌,对了拍3下手)

教学准备:

师在黑板上画一栋房子、彩色卡纸制作的10个气球 、 课件、学具(5个实物图、对错牌、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6、7、8、9的加减法

1、天小熊就要过生日了,他想开一个生日Party,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参加,可是有四位好朋友住得很远。请小朋友们来做小小邮递员,帮助小熊给小动物写一封信,邀请他们参加!(师准备分别贴有四个动物头像和标着6、7、8、9等数字的房子。学生拿卡片在音乐声中自由写数学算式并贴在相应的房子上。看谁写的又多又好!)

2、汇报:督察员拿出房子上的信,大声读题学生计算。

二、情境导入,主动探究

大象给小熊带来了10个气球做礼物,小熊想把他们挂在两扇窗子上,请小朋友来设计一下,该怎样挂呢?(师在黑板上贴出10个气球)

三、实践探索、感知体悟

1、学具实物图代替气球,摆一摆(只要求了每个学生准备5个苹果,明显不够,引导两人合作)

2、同桌合作交流,一学生摆图片,一学生说相应算式

3、汇报:全班整理有关10的加减法

(1)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用气球实际操作一下后,师根据学生回答填10的组成表。

(2) 其余学生根据摆的情况和同桌说出4个不同算式

(3) 请一组学生上台合作,理一理算式(有顺序思考问题)

四、趣味游戏,拓展应用

小动物又唱又跳可高兴了,都为小熊庆祝生日呢!

1、小猫用送给小熊的花变起魔术来,看看有什么奥秘?请小朋友猜猜(个别学生回答,其余的说悄悄话)

电脑显示:四朵美丽的花,点击伴随着音乐显示数字7,接着另一朵花又显示数字3。

师说你发现了什么奥秘?(两个数合成10)请你接着猜一猜,另外几朵花会开什么?

2、找朋友的游戏

(1)师生互动:找找找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

我是3来你是几?谁是我的好朋友?(师生拍手唱)

(2)学生互动:每位学生下位找朋友,不论哪种方式都行。

3、小白兔的节目,猜数游戏。

(1) 出示积木:小白兔共有10块积木,现在有6块,请问小白兔藏起了几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0-6=4)

(2) 有10只小猫在一起玩,现在只有3只小猫,请问有几只小猫藏起来了?(10-3=7)

电脑显示:相应内容

4、小狗的游戏 ,比赛爬台阶

(1) 引导学生看黑板,说一说,谁爬的高?男孩赢了还是女孩赢了?(小组交流)

(3) 列算式

(4) 如果比赛继续进行,会出现什么情况(讨论)

(5) 学生现场操作,边讲故事,后列算式

五 、开放性作业

小熊端出精美的生日蛋糕,看看这副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小熊吹一口,会怎么样?(学生齐唱生日歌)

电脑显示:一个插着10支生日蜡烛的蛋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挂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出示挂图)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面红旗?(1面)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用类似方法呈现到3)

师:我看见垃圾桶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4”,用相同方法揭示到6)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天上飞的鸽子哈,123456,总共6只!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7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们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让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 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凑十法”,能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

2、在观察、交流、比较中的活动中,理解并会运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和“凑十法”等,其中“凑十法”是进位加法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过程简捷等特点。即体现了十进制记数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后继的学习的基础。

通过前测发现,一些学生能正确计算8、7、6加几,但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是在学前经过了家长的反复训练,只是能知道计算结果,不明白计算方法,属于机械的计算。

重点难点

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复习数的组成)

2.今天我们一起乘车去公园,看看谁能准确的算出车票上的结果?

选择9+4借助摆小棒说明计算方法?

活动2【讲授】从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大家看,汽车来到了公园门口,这里有许多人在等着买票,你们知道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出示主题图)

(2)生汇报并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①数的②接数法③8+5

2.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填写框架图,再现计算方法。

4、回忆,形成表象

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8+5的计算方法。

活动3【讲授】脱离实物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1、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抽象出算式。

师:到了中午,同学们都饿了,大家一起来到快餐厅,(课件出示:一些食物及售价,由教师介绍。)

师:如果每个人可以买两个食物,你最想买什么,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请你把算式写在纸条上。

教师将学生写的算式贴在黑板上(贴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一组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

2、自主探究,感受多种计算方法。

师:你会计算哪道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1)重点说“凑十法”,体会凑十法既可以拆大数也可以拆小数。(板书框架图)

(2)感受“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

学生先计算一个大数加小数的题如9+8,说明计算方法,这是学生的计算应该完全脱离开实物。然后再从黑板上找到8+9的算式,问你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吗?用的什么方法?把两个算式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最后找出有同样规律的一组算式。

(3)任选一道题,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填一填。

(1)比8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2)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3)1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直接说出计算结果。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能发现什么?

7+4=6+5=

7+6=8+7=

5+6=8+3=

7+8=6+7=

3、在○里填上“”>“<”或“=”。

6+9 ○ 16 18 ○ 8+8

7+8 ○ 8+7 7+5 ○ 7+6 8+5 ○ 6+5

4、老师也有一些购买食品的方案,请直接说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食物1食物2总价钱

8元9元8+9=

8元8元8+8=

8元7元8+7=

8元6元8+6=

8元5元8+5=

8元4元8+4=

活动5【活动】课堂小结,知识延伸

1、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棒极了,那你们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

2、拓展:请大家回家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20元钱,算一算自己买完食物后还剩多少钱?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和掌握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8加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进位加法的第二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以及简单的10加几的运算,并且有刚学习的9加几做基础。教材首先利用“有几棵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了“试一试”与“练一练”,内容是关于 8加几的用方块摆摆算算与看蝴蝶蜻蜓图列式、帮小蚂蚁找家的连线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驻城实验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已经实现了教育联网,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学生有专门的微机教室。

全班学生4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近阶段主要培养: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只知道8加几的答案,但基本上说不出怎样算出来的。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学时各有侧重。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星期天,淘气小朋友也高兴地到公园玩了,在游玩时,他学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就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气在公园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师傅在为8棵、6棵树涂防护漆的情境。)

师:根据小淘气在路上数大树棵数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对本节学习有关系的出示。)

(示一共有几棵树?)

(评析新的教学理念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此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去公园游玩为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探究。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棵树,怎样解决?(学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师:到底有多少棵树呢?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借助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 组内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请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谁要补充?他的方法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出现的情况有:

(1)从8接着数8,9,10,11,12,13,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

(在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拿着手中的学具边演示边说,也可以直接口述。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简单地板书其相应的思考过程,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肯定或适当奖励,也可以适当地选择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评析在此环节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教师敢于放手,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别在组内、全班交流,层次感强,有实效性。评价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师:小淘气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计算方法,你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了吗?做题时,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评析对多种方法的选择与理解不加限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理解知识,实现有个性化的学习。)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 搭积木。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又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示课件:对75页的摆一摆、算一算加工动画,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

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摆算算8加5,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2. 百花园。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分别出示对75页加工的课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师: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共同理解图意,计算8加7,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利用“8加4”计算“4加8”。学生做对后,课件示微风吹来,花园里的花开得更艳了,音乐响起,学生可以稍作休息。)

3.蚂蚁搬家。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示课件:加工的75页第4题,小蚂蚁在搬家并说明搬家的要求。)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购买食品这一练习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淘气一起逛了公园,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建议: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第一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b)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c)认真观察,d)小组讨论,e)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1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第二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2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课时: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3

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4

第三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柜台物品;②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

教具、学具准备: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

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篮子、书、瓶子、小熊各若干件)。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1:有小熊、书、衣服。

生2:还有鞋子、篮子、瓶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这些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

生2:把鞋子、饮料瓶、衣服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一个好的建议吗?

生1: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生2:把衣服放一起,瓶子放一起,鞋子放一起

师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当个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学生读课题。

师:你知道什么叫小管家吗?

生:小管家就是把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好。

师:老师今天想看哪位小朋友最能干,能评上最佳小管家的称号。

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渗透团体精神)

请你们讨论一下我们6个学习小组怎么分工才好?

生1:我们组收拾小熊。

生2:我们组收拾篮子。

生3:我们组收拾瓶子。

(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

师: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会挤来挤去,不安全。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渗透谦让精神及有序的思考方法)

生:一组一组的来。

师让学生有序地上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师: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生1:这样收拾干净后,漂亮了许多。

生2: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了。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整理桌面的物品(不同标准分类)。

师: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想,这样算收拾好了吗?

生:这样还不算,因为桌面上的东西太乱了。

师: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吗?

学生操作后,学习小组汇报。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生1:我们把蓝色小熊放一排,白色的放一排(即按颜色分)

生2:我们小组把塑料篮子放一起,铁篮子放一起。(按质地分)

生3:我们把大的瓶子放一起,小的瓶子放一起。(按大小分)

生4:我们把书放一起,作业本放一起。

生5:我们把皮鞋放在第一层,球鞋放在第二层,拖鞋放在第三层。

生6:我们是把衬衣放在第一层,裤子放在第二层,裙子放在第三层。

师:第5组和第6组这样放衣服、鞋子有什么用处?

生1:想穿什么就去哪一层拿,比较好找。

生2:比较整齐好看。

师: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生1:我觉得小熊那组分得最好,很整齐、漂亮。

生2:我觉得第6组分得不好,他们没把衣服叠好就放在了架子上,太乱了。

师:第6小组接受这个建议吗?

老师想请一位能干的同学帮助他们,谁来?

生3:我觉得第3组的一个瓶子放错了,它应该放在下面小瓶子的那堆!

生4: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这个瓶子比上面大瓶子要小,应该放在小的那边!(注:这个瓶子不大不小)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课后讨论)

生5:老师,我们已经把衣服叠好了。

师:第6组的小朋友们已经把衣服叠好,真能干!你们看看现在怎样?

生1:漂亮多了。

生2:叠好后衣服不会皱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现在这样分,还能怎么分?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学生在小组间观摩、交流中得到了启发,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又得出了几种分法。

生1(第1组):这次我们把小熊按大小来分。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有一个特大的没地方放了。

师:你们讨论一下这特大号熊放哪儿才更整齐、更好看?

生2(第2组):我们的篮子是按颜色分。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想:你们组的人可以怎么分?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情况:

第1学习小组:我们组是按男女分的,女同学站一边,男同学站一边。

师: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4、6组也是按男女分)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吗?

生1:见过,男厕所、女厕所就是按男女分的。

生2:男的不能进女厕所,女的不能进男厕所。

第2学习小组:我们组按是不是少先队员来分,这一边的是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这一边的是还没有入队的小朋友。

师:还没入队的小朋友要多努力,争取下一次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好吗?

第3学习小组:我们是按衣服的颜色分。

师:这样分有什么用呢?(渗透分类的好处)

生:(略)

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

时,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生1: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英语、有人说法语

生2:有哈巴狗、有猎狗

生3: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生4:有卖玩具的商店、有卖衣服的商店、有卖学习用具的商店。

师:这样的分商店有什么好处?

生:比较方便,想买铅笔就去学生用品商店。

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整理好。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本、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着一大堆凌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的好处。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先让学生共同把教室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整理,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学生学习完后,能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意识的在整节课中去渗透分类的意义,并适当地布置任务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以评选最佳小管家正面向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达到我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势必得到发展。

专家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几个活动来看,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全班这么多学生如果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想像这样做的危险,这样做的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念头,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3.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如课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觉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教材中分学具改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类的课题改为小管家。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课题:

准备课——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

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

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种分法。

2.能够熟练应用分与合。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5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拿3只桃子拿在一只手上。

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指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说一说两只手各拿了几只。

2.提问: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操作。

3.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板书:分与合)

二、实践操作,学习新知1.教学4的分与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谈话: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请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2)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能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请学生上台一边说自己的摆法,一边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学生说的4的分的式子)

(3)提问:动一动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4的其它分法。

(4)提问:4有这么多种分法,如果让你说出4的所有分法,一个不漏掉,你会按怎样的顺序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5)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可以根据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来说4的合成。

2.教学5的分与合

(1)(张开左手手掌)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你能把自己竖着的5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2)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对能按照一定顺序说的和使用联想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次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4、5可以分成几和几。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又可以分成几和几呢?请你们用小棒先摆一摆,和同桌说一说,再在书上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火车上的数还没填完,你会填吗?学生做完后,同桌检查,全班反馈。

3.“想想做做”第4、5题

(1)引导学生:你能看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吗?请你接着画。

(2)请大家在“日”字格里写数,看谁写得最好看。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教具准备:

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博士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学生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讨论: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讨论:茄子博士看到你们爱动脑筋、爱思考,每人奖7个圆片,你能把圆片分成2堆吗?有几种方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填完后小组相互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描述:茄子博士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的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说一说(想想做做第2题)

茄子博士一口气又给我们送来了6朵白云,哪两朵白云上的数合起来是7?请你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对口令(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

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吃螃蟹(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博士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么那只螃蟹就归你吃了。

教师指导学生。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讨论: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师生齐板:

6、7的分与合。

课后反思:

关键词: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关内容